内存管理的要点简述:
win32程序从程序上能操作的逻辑地址空间有4G这么大(虽然实际可能用不了那么多),4G的逻辑地址需要全部映射到物理内存上。映射的最小单位如果是字节的话,映射表将会非常大,且效率低下。提出page概念,即最小的映射单位是一个page,一页一般是4K,2M等这样的大小。
显然逻辑空间可能比实际要大,但是只要程序没有用那么多内存,就不需要去映射那么多page,且就算用了那么多内存,也可以映射到磁盘上。
逻辑页是抽象的,需要映射到物理的页上,才能完成对内存的操作。我们把逻辑页叫页(page)物理页叫帧(page frame)。页号-帧号的映射表叫页表(page table)。
因为每个程序看到的逻辑地址空间都很大,所以程序变多了之后,程序使用的内存大于了物理内存,此时一般通过将部分不着急使用的页映射到磁盘的方式来解决。所以页表中映射项可能是磁盘。
同时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专属页表,如下:
一种实际情况,4G逻辑地址有32bit地址空间,假设pageSize=4K偏移量占12bit,因而页表的逻辑页号有20bit。再假设实际内存条只有256G 28bit地址空间 12bit偏移量 16bit页号。
逻辑地址0x 00001 1a3
,去映射的时候00001就是逻辑页号,去查页表发现映射到真实页号00f3,然后偏移量不变还是1a3,最终就找到这个物理内存内容了。
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映射的帧号是disk,即映射到了磁盘上。此时会触发缺页异常,进入内核态,内核从磁盘中读取缺的这页内容,将其加载到物理内存中。但是物理内存的帧有可能所有帧都满了,此时就需要逐出不太"重要"的帧。
逐出的过程需要判断当前物理页(帧)是否是脏的(脏:与磁盘中内容不一致,即从磁盘加载到物理内存后被改过就是脏的),如果是脏的还需要更新磁盘中的内容保证一致。
逐出后就腾出了位置给从磁盘中读到的这页的数据,然后需要更新页表的这一项的映射关系,将磁盘改为帧号,然后重新进行查页表这一步。
逻辑层的作用:极大的降低了内存随便;借助磁盘可以实现"无限的内存";各个进程间内存的安全性等。
上面提到了逻辑-物理页的映射,这就是页表,但是上面的页表其实除了简单的页号映射,还存储了其他一些属性:是否有效,读写权限,修改位,访问位(淘汰算法和TLB中用),是否是脏(被修改过就是脏的,因为他和硬盘上的数据不一致),是否允许被高速缓存等等。
页表存于主存中,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页表。
上面可以看到基于页表的寻址,需要两次访问主存(页表是存在主存的),效率低下。为了提高速度,引入了快表,快表是页表项的缓存,将最近一次的映射项存入快表,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需要逐出最老的那一项。快表的设计是基于经验:程序经常访问的page一般就那几个,不会经常频繁的更换特别多的页。
快表可能存于硬件MMU中(也可能是软件TLB),一般只有8-256条,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快表。
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页表占用空间太大,上面例子中(32位程序256M机器pageSize4K)页号有20bit即2百万个,所以需要有1百万条,每条大小如果只算逻辑页号(20bit)和物理页号(16bit)的话:
36bit * 2^20 = 4.5MB
如果有64个这样的程序在运行...后果可想而知。
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是多级页表,第一级页表用于寻找第二级页表的编号。<20bit-16bit>
的单级映射可以改成<10bit-10bit>
和<10bit-6bit>
两级映射。此时占用内存为
20bit * 2^10 + 16bit * 2^20 = 2M
严格意义的分段是,每一段的虚拟地址都是从0开始。然后页表是段号+页号来映射帧号的。但是这种形式已经被废弃了,只有x86 32位的intel的cpu还保留了这种段页结合的方式,即严格意义的分段已经用的很少。
那为什么还经常听到段的概念?现在所说的段一般是程序在逻辑层面保留的概念,对逻辑地址有个粗略的划分,便于程序编写,但是并不影响os的内存管理(还是分页管理)。
以32位程序为例,在逻辑空间中最高的0xc0000000 - 0xffffffff这1G的内存是给内核留出的。剩余3G内存从低到高分别是Text、Data、Heap、Lib、Stack。
Heap是从低往高增长,Stack是从高往低增长,且有个最大限制。Data存储静态变量Text存储程序二进制码,Lib存储库函数需要占用的内存,多个程序如果都使用了相同的库,内存是共用的(共享内存)。各个部分的留有随机的一段偏移量,可以保护程序,这也使得每次执行程序的时候变量所在的内存地址总是不同的。
分段是逻辑空间上的,不影响分页的内存管理方式,后面进行分页,映射到物理内存上各部分跨多个页其实并不连续。
cpu的三级缓存扮演着缓存主存数据的作用,而cache在内存管理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?
PIPT,物理级cache,cpu分析完映射关系,先到cache找有没有该物理地址的cache。这样会非常的慢,但是所有进程可以共享cache。
VIVT,逻辑级cache,cpu直接通过逻辑地址找cache,miss后再查TLB页表这些。这样很快,但是逻辑地址只能对当期进程使用,其他进程完全不能复用,尤其是库函数这种共享的不能利用好cache。
VIPT,将两者结合,用逻辑地址查找cache,cache中数据部分前面添加一个对应物理地址的tag。这样拿到这个tag后到tlb、页表中查看下这个对应关系是否正确,如果正确就直接读cache。这样速度和共享性都是折中的。
以上三种方式各有优劣,在不同的cpu中可能使用的不一样。
在1中最后讲述了,如果页表映射到了磁盘的时候就会触发缺页异常。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慢的。
建立磁盘与内存页映射关系有专门的的系统调用即mmap。mmap其实经常用在一些数据库的底层实现上,其实现原理大概就是讲数据文件,映射到逻辑地址中。在进行查询的时候,是直接查询一个虚拟内存地址,然后首次访问可能会比较慢(缺页),但读取一次之后这页就补全了,后面访问该页的速度就会变快。当然还是有很多细节的,比如什么时候该逐出,页替换算法如何优化。